李长荣:在变革浪潮中谋新局
- Jerry Cheung
- Apr 17
- 4 min read
Updated: May 9

作为一家成立于1965年的化工公司,李长荣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李长荣”)在高性能材料、电子材料、生物质材料等领域都有布局。怎样在全球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发挥公司竞争优势,在变革浪潮中谋篇布局?李长荣化工资深副总经理王仁隆及其团队近日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李长荣在行业挑战与机遇中的发展策略、创新实践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全球布局降低供应链风险 李长荣旗下拥有5大业务单元:高性能材料事业处、工业解决方案事业处、电子材料事业处、生质化学解决方案事业处以及互连方案事业处。王仁隆所负责的高性能材料事业处主要产品包括:PP、高性能复合材料、热塑料弹性体以及乳聚丁苯橡胶。
谈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影响,王仁隆表示:“这对我们的供应链造成了一些挑战,或许会造成我们不同地域的客户在供应的稳定性上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在我们服务的业务范围,例如热塑性弹性体,李长荣具有一定布局优势。因为我们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亚洲其他地区,以及美国都有工厂,可以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为加速全球布局,近期李长荣与化学科技产品企业华谊集团(CVI Group)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长谊发展有限公司(LVI Materials Ltd., LVI),将专注于聚丙烯(PP)改性材料的产品研发应用与业务推广。该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销售总部,并以马来西亚为生产基地,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能更好地为中国及亚洲市场的汽车、电子、家电、建材等行业客户提供高性能、可持续的材料解决方案。
目前,李长荣已将改性材料的一些成熟配方转移到东南亚生产基地,如PCR PP产品、阻燃和抗静电产品等。王仁隆表示,未来LVI计划借助中国台湾地区的研发团队和马来西亚的生产基地,开发更多符合当地客户需求的配方。 创新赋能差异化优势 王仁隆认为,在橡塑行业,供大于求是公认的问题,李长荣在规模上可能没有办法与全球大体量的化工厂相竞争,但十分注重新产品研发和客户互动。过去一年,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热塑性橡胶与聚丙烯(PP)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新性地提供了特殊的医疗级产品。同时,利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技术,研发出可回收聚丙烯含量达50%的改性材料,以差异化产品应对市场变化。“我们希望经过对市场的洞察以及与客户的互动,能了解市场与客户的需求,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王仁隆表示。
在高性能材料业务中,中国大陆市场的业务占比高于40%,医疗级PP是主要销售产品之一。李长荣致力为全球医疗市场提供安全、可靠且高性能的材料,如抗辐照聚丙烯(PP)、高透明低杂质热塑弹性体(SEBS 9645D/ 9550U),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实现更健康、安全的医疗环境贡献力量。李长荣的输液器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多年,占据较大份额。目前医用材料的生产工厂位于台湾地区。未来,公司考虑在惠州工厂增加医疗级弹性体生产。 深耕回收塑料领域 李长荣提出2030年减排42%的目标,并通过永续发展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项目,将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概念纳入产品设计,拟定“LCY永续产品6R”(LCY Sustainable 6R)。公司还在制程改善和设备淘汰更换方面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如MVR蒸汽回收再利用、制程控温节能改善、淘汰变频设备和优化控制系统等。此外,负责电子材料的部门拥有回收电子溶剂的技术,对减少碳排放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长荣在回收材料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消费后回收聚丙烯的原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策略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提供的100%回收聚丙烯经过认证,具有稳定的品质。据王仁隆介绍,李长荣的研发团队可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将回收料与新料混合的配方。回收料PP的下游应用广泛,涵盖鞋材、化妆品包材、家用品、汽车行业等多个领域。尽管聚丙烯行业面临竞争激烈、市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但李长荣认为,未来回收料的需求将比新料更强劲,公司将持续深耕这一领域。 积极拥抱AI技术浪潮 此外,李长荣也正在积极拥抱AI技术浪潮。从员工培训到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数字与信息处的数据科学团队和卓越运营处的基地数字化部,协助公司进行数据分析和自动化系统导入。AI Insight与AI School则聚焦于制程优化和研发效率提升,在业务推广和市场营销方面,AI也被用于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助力市场分析和客户洞察。
“AI可以通过分析多年积累的数据,改善制程,我们有内部团队和第三方公司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在电子材料生产中,AI可预测蒸汽使用量,每年预计节省几百万元台币费用;采购部门运用AI进行原物料价格预测。此外,AI还用于纠正制程中的错误,提高产品良率,减少次品和过度用料。AI是我们的业务加速器,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目标。”王仁隆表示。